加密未来十年可能被重塑的五大前沿
如果你在加密世界待得足够久,你会见证一轮又一轮的炒作周期起落。但在这些喧嚣之下,有些领域正悄悄为未来十年的增长奠定基础。它们还非常早期——有时甚至早得让人感到痛苦——但潜力不容忽视。以下是我持续重点关注的五个方向。
1.AVS 与再质押:共享安全的新原语
EigenLayer、AltLayer 等再质押网络的兴起,标志着一个全新设计空间的开启:主动验证服务(AVS)。
核心思想是:以太坊的质押 ETH 可以被重新抵押(rehypothecation),用来为全新的网络和应用提供安全性。这样一来,每个项目不必从零开始构建信任,而是可以借用以太坊的信誉与验证者基础。
再质押重构了新协议的启动方式。通过将信任外包给以太坊验证者集,开发者能够专注于应用设计,而不是从头搭建安全系统。这样降低了实验的门槛,同时又能保持与以太坊经济重力的连接。
这里的机会并不是单一的“杀手级应用”,而是打开闸门,涌现出数以百计的新应用。
为什么重要:
新范式: 共享安全可能孕育出全新产业——从去中心化计算到 AI 训练——而这些都会最终结算在以太坊之上。
AI 契机: AI 尤其自然契合——主权智能体和去中心化训练可以接入再质押的安全层。
基础性: 随着加密采用的加速,EigenLayer、AltLayer 等项目将与更大的机构同台,成为可扩展信任的基础设施。
挑战:
缺乏规模化应用: 目前还没有一个足够“Lindy”的案例能证明 AVS 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中的可行性。
资金过剩: 早期投资大量涌入,但实际使用滞后,让许多早期支持者仍在等待验证。
代币解锁压力: 大规模解锁即将到来,价格波动可能打击市场情绪。
如果成功,再质押对基础设施的意义,可能就像稳定币之于支付:一匹“特洛伊木马”,悄然带来下一波用户。
2.DeFi × TradFi:界限逐渐模糊
不久之前,使用 DeFi 还需要 MetaMask、跨链桥,以及在 Gas 战里拼命。如今,EtherFi、Coinbase、Argent、Morpho 等团队,正把相同的金融原语——借贷、放款、收益——包装成面向消费者的产品。信用卡、法币入金通道、一键借贷市场,正在迅速拉近 TradFi 与 DeFi 的距离。
曾经泾渭分明的两大世界,正在逐渐重叠。机会在于:大多数用户不会有意识地“切换到加密”,他们只会因为产品更快、更便宜、更灵活而使用它们。这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分发渠道:传统金融机构将 DeFi 原语白标化,套上消费者友好的外衣。最终走向一个未来——去中心化金融就是金融本身。
为什么重要:
基础设施稳健: DeFi 已经成熟——像 Aave 这样的协议经受住了多年的压力测试,证明了“Lindy”效应。
政策转向: 监管者不再问“要不要”,而是问“如何做”。这代表着巨大的心理转变。
信任转移: 全球范围内,传统金融正在失去信任。每一次丑闻、银行挤兑或费用上涨,都为替代方案腾出空间。
挑战:
消费者信任: 对大多数家庭而言,DeFi 仍是陌生词汇。要让他们相信安全,需要时间。
地域限制: 地缘政治与合规限制,使许多产品无法在特定司法辖区内落地。
马太效应: 强者恒强,赢家通吃,很多好产品可能会被埋没。
对 DeFi 建设者来说,问题并不是消费者是否会使用这些工具——而是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 DeFi。
3.RWA:最大的资本桥梁
如果说 DeFi 的目标是发明新的货币市场,那么现实世界资产(RWAs)的使命就是把旧的资产市场搬到链上。Ondo、Reserve、Centrifuge 和 Maple 等项目正在搭建基础设施,将现实中的资产——美国国债、公司债、商品,甚至房地产——代币化,让它们能够在加密市场中交易和组合。
RWAs 的代币化打破了传统金融市场之间的壁垒。一个代币化的国债不仅可以作为 DeFi 中的抵押品,还能支撑稳定币,甚至实现全球范围的分割所有权,而这一切都不需要传统的中介。真正的机会在于:曾经静态的资产,如今变成了可编程的积木,从而开启了全新的产品和风险模型设计空间。
为什么重要:
庞大的市场规模:全球资本市场以数百万亿美元计,即便只有一小部分上链,也能远超当前 DeFi 的全部锁仓量。
链上收益:RWAs 已经推动了一波新的稳定币收益浪潮。例如 Ondo 的代币化国债,让稳定币持有者可以直接通过加密网络获取美国国债收益。
稳定层:RWAs 可在波动剧烈的加密市场中充当“压舱石”——提供更安全的抵押品并加深流动性池。
机构信任:RWAs 的叙事是华尔街能理解的。它们更像是一座桥,而不是对传统金融的威胁。
挑战:
监管拖累:不同司法辖区对证券和托管的规定各异,合规问题显著拖慢了发展。
流动性错配:虽然代币化让资产交易更便捷,但底层市场(如房地产或公司债)本身并不天然具备高流动性。
采用瓶颈:说服机构信任链上封装仍在进行中,目前大部分资本仍处于观望状态。
如果说 DeFi 是“实验场”,那么 RWAs 就是连接加密世界和传统金融的“高速公路”。这个领域或许会成为最重要的入口,让加密资产不再只是实验,而是真正嵌入全球金融体系。
4.ZK 技术:同时实现扩容与隐私
如果区块链未来基础设施有一个公认的下注方向,那就是零知识证明(ZK)。Starknet、Succinct、Linea、zkSync 等项目正在竞相证明,ZK 系统不再只是理论,而是可以进入大规模生产的现实。ZK 的核心在于“压缩信任”:能够以低成本、快速且安全的方式验证大量计算。
零知识驱动的区块链打开了此前不可能、或至少不现实的应用大门。通过压缩计算和最小化数据需求,ZK 让曾经过于沉重、昂贵或不安全的系统,能够在区块链环境中运行。其设计空间极为广阔:从更高效的链上证明,到隐私优先的消费类应用,再到全新的安全、数据丰富的协议。ZK 将改变我们与链上世界的交互方式。
为什么重要:
主流认可:以太坊已经明确表示 ZK 是其扩容路径,这让整个方向获得了正统性。
成本下降:证明成本正呈指数级下降,使 ZK 在消费者规模上变得可行。
用例涌现:以隐私为核心的消费类应用正在兴起——无论是支付、身份还是消息传递。
挑战:
标准碎片化:不同技术栈竞争激烈,目前尚不清楚谁会胜出。
未兑现的热度:迄今还没有出现真正的“ZK 时刻”,能让开发者和消费者都感受到突破。
复杂性:在区块链之上叠加证明系统,使得本就复杂的技术栈更加难以掌握。
ZK 同时是一场基础设施和消费应用的博弈。它承诺带来吞吐量和隐私的双重提升——这是 Web2 难以同时提供的。
5.去中心化社交:超越金钱
加密世界一直是“金融优先,社交其次”。但这种平衡正在改变。Zora、Lens、Mirror、Farcaster、Base App,以及新兴的 Thousands Network 等应用,正在为去中心化社交层铺设轨道。目标是打造类似 Twitter、Instagram 或 TikTok 的体验,但创作者能够真正拥有内容、声誉与收益。
去中心化社交不仅仅是给创作者更多分成,它还意味着有机会将社交图谱重建为公共物品。不再是每个平台将数据锁死在孤岛中,而是由用户拥有的网络让声誉、粉丝和内容能够跨应用迁移。这将颠覆现有格局:平台之间不再是圈养用户,而是竞争服务用户。机会在于:即使只获得适度的用户增长,也能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,因为创作者和社区有强大的动力迁移到能保留更多收益的地方。
为什么重要:
独立于周期:消费类应用不完全依赖市场周期。一款好游戏或社交网络在熊市中依然可以增长。
主流支持:Coinbase 最近与 Zora 的集成是个重大突破——这种规模的分发将数百万用户带入加密社交。
机遇成熟:Web2 平台的创作者经济正在崩塌,给去中心化替代方案留出了空间。
降低门槛:过去 18 个月里,用户体验有了显著改善,消除了早期阻碍大规模采用的摩擦。
挑战:
用户惯性:说服用户离开 Instagram 转用新应用的成本很高。
依赖投机:许多去中心化社交通过代币化启动,这让它们容易受到“价格上涨”周期的影响。
新手门槛:钱包、跨链、助记词等依旧吓退主流用户。
去中心化社交或许不会立刻取代 Instagram。但随着创作者平台不断压缩分成,用户所有制网络的引力正越来越强。
总结
加密世界常被批评为追逐下一个热点,但在喧嚣背后,有五大前沿领域既早期又长期:
Restaking / AVS:可能重新定义网络安全方式,并为去中心化 AI 等新产业打开大门。
DeFi x TradFi:正在稳步消除加密轨道与日常金融产品之间的鸿沟。
RWAs:把最庞大的全球资本市场搬上链,释放新的收益和机构信任。
ZK 技术:在扩展区块链的同时保留隐私,解锁全新的应用设计空间。
去中心化社交:提供基于所有权的替代方案,挑战已无法满足用户和创作者的传统平台。
这些领域都有巨大的挑战——技术门槛、监管复杂性、竞争饱和。但它们同样蕴含着非对称的上行潜力,而这正是加密历史上最大赢家的共同特征。
如果上一轮周期的主题是“区块链能承载稳定币和 DeFi 协议”,那么下一轮将是“加密嵌入金融、基础设施和文化的每一个角落”。
在这五大赛道中构建的开发者,并非仅仅追逐叙事,而是在铺设轨道,让下一代应用、用户和资本最终顺势而来。
对于投资者和建设者来说,这些都是值得长期关注的领域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感动 | 同情 | 无聊 | 愤怒 | 搞笑 | 难过 | 高兴 | 路过 |
相关文章
-
没有相关内容